綠色可持續發展仍是大灣區重要發展方向

大華銀行(香港)、香港貿易發展局合作研究

隨著對全球氣候問題的關注日益增加,各國紛紛加快制訂應對的環保政策。中國履行《巴黎協定》承諾,制訂「雙碳」目標,致力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也配合中央政策,努力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在這背景下,大灣區企業除了需要遵守相關的環保法律法規,減低法律與財務風險外,也積極回應消費者對環保的需求,以發掘綠色環保商機,同時致力成為在 ESG方面表現良好的企業。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與大華銀行(香港) 於2024年第三季度再次合作,對600家香港及大灣區內地5個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中山)的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從而持續追蹤大灣區企業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實踐進程及投資動向,並透過加入新角度更深入地瞭解大灣區企業在調整業務策略、於内地和外國建立多元化供應鏈的背景下,與東盟各國貿易往來及投資互動的情況。

報告的第三部分將重點探討大灣區企業實踐綠色可持續發展計劃的情況,以及香港作為區域平台的角色。以下文章源自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與大華銀行(香港)合作的調研項目:《大灣區供應鏈多元化:聚焦東盟、香港和內地的聯通性》。

大灣區企業更主動開展綠色可持續發展實踐計劃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更加主動開展綠色實踐計劃,81%受訪企業表示已開展綠色可持續發展實踐計劃,較2023年調查的65%高16個百分點,另外有19%企業正打算開展此類計劃。

 

與2023年相比,2024年各項具體綠色實踐行動的開展率都顯著提升,所有行動都有超過三成企業表示已經開展,而在2023年調查中則沒有任何一項超過三成。調查結果反映越來越多大灣區企業正積極採取行動實踐綠色可持續發展,這與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方向相符。

2024年調查顯示,開展率最高的3項行動相對前次調查有所轉變,分別是:

  1. 環境保護(42%),包括使用環保設備/環保原材料,減少空氣/水/土壤等污染;
  2. 綠色辦公(40%),包括使用高效節能辦公設備、推行無紙化辦公室和應用線上辦公系統等;
  3. 使用綠色服務(39%),包括綠色認證、監測檢測、評估審查和綠色金融產品等。

而在2023年調查中,開展率最高者為資源循環利用(29%)、採用清潔能源(27%)和綠色辦公(22%)。

儘管許多企業已加快推行綠色實踐,但整體上仍有改善的空間。從調查結果可見,各項綠色實踐行動均有逾半企業仍處於計劃階段。其中,採用清潔能源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的步伐相對較慢,較多企業仍處於計劃階段,計劃開展率分別為59%和62%。

 

與2023年調查相似,香港企業的綠色實踐步伐較大灣區內地5個城市的企業快,各項行動均有較多香港的企業已開展相關計劃,開展率介乎46%至57%之間,而內地企業則介乎30%至38%之間。對比香港企業,綠色辦公為內地企業較優先實踐的選項。

 

大灣區企業致力達成碳中和/零碳具體目標

是次研究也了解企業層面上的具體零碳計劃,86%受訪大灣區企業表示已制訂或正考慮制訂碳中和計劃,較2023年調查的74%為多。然而,是次調查中,更多企業表示處於考慮和嘗試制訂計劃的階段。

 

在兩次調查中,就表示已制訂具體計劃的企業而言,有相近比例的企業計劃在2030年前達成碳中和或零碳目標。85%企業計劃在2030年或之前實現碳中和或零碳目標,較2023年的89%低4個百分點。然而,是次調查中,63%企業表示能夠在2030年前達成其計劃,遠高於2023年的36%,顯示大灣區企業正加快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

 

企業開展綠色可持續發展面對的挑戰情況有所改善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開展綠色可持續發展實踐計劃時面對的主要挑戰有所變化。缺乏經驗(49%)缺乏人才(44%)成本壓力(43%)為首三大障礙。然而,與2023年調查相比,當前的情況普遍有所改善。大部分選項的選取率都較2023年調查低,這可能與大灣區城市正積極推動綠色發展有關。例如,在2024年2月,廣東省政府宣布推出培育發展未來綠色低碳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在政府的推動下,企業可獲得更多的協助,以解決遇到的障礙。

 

若以行業分類來看,製造業企業與服務業企業面臨的挑戰大同小異。不過,若以地域劃分,受訪企業則有較大的差異。大灣區內地5個城市的企業在人才和統一標準方面遇到較大困難,而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企業通常具有較強的國際視野和能力,也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及培訓計劃支持,並匯聚不少綠色科技企業及人才,也有針對不同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實踐指南,相信香港企業正是得力於這些因素,所以遇到的困難較少。

 

基數:2024年600名來自香港及大灣區內地5個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中山)的受訪者;製造業佔228名,服務業佔372名;香港企業佔130名,大灣區内地城市企業佔470名。
*大灣區內地5個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中山)的受訪者。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調查

99.8%大灣區企業會將ESG元素廣泛融入業務各層面

ESG是企業發展的關鍵策略。是次調查中,99.8%受訪大灣區企業表示會在未來2年內在業務層面加入ESG元素,與 2023 年99.7%相約。然而,企業正考慮把ESG元素融入更為廣泛的業務層面,不再集中於生產/運作流程及產品/服務認證。

在2024年調查中,最多企業表示有意推出/增加綠色或可持續產品/服務以滿足客戶在ESG方面的需求(53%),其次是新增的申請綠色或可持續發展貸款以加快ESG舉措的實施(49%),以及在生產過程/運作/管理流程更注重可持續發展(綠色生產)(49%)。

香港與大灣區內地5個城市的企業在多個選項的受訪者比例差異不大,除了在綠色認證方面,香港企業的比例顯著高於內地企業。在2023年的調查中,表示會加入綠色生產、ESG 披露、ESG 培訓等元素的香港企業明顯較內地企業多,而內地企業則較多打算採用綠色認證。

 

 

​​​​​​​更多受訪企業增加ESG的資金投入

超過九成(98%)大灣區企業計劃在未來2年增加或維持ESG方面的資金投入,較2023年(94%)高4個百分點,當中有40%企業表示將增加對ESG元素的資金投入,高於2023年的30%。

 

資金預算方面,大灣區企業預計未來2年在ESG方面投入的平均金額約為462,535港元,較2023年的371,333港元高,升幅近25%。比較兩地企業,香港企業願意投入更多資金支持ESG方面發展,平均為935,659港元,而內地企業則為332,678港元,與前次調查相似。另一方面,製造業較服務業投入較多資金,兩者分別為488,539港元與446,555港元。

 

大灣區企業看重香港綠色業務

受訪企業亦被詢問其對於瞭解和採用香港綠色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意願,並需以10分制評分。根據調查結果,2024年總平均分保持優秀,達8.67,與2023年相約,顯示大灣區企業繼續樂意瞭解和採用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按地域劃分,大灣區內地5個城市的企業的意願相對較高。以行業劃分,製造業企業與服務業企業的意願相差不大,分別為8.62和8.70。整體而言,在大灣區致力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下,香港正繼續擔當區內的重要綠色平台,為企業提供相關服務,協助區內企業進行綠色轉型。

 

註:2024年600名來自香港及大灣區內地5個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中山)的受訪者,2023年300名來自香港、澳門及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惠州和肇慶)的受訪者;2024年製造業業228名,服務業佔372名;香港企業佔130名,大灣區內地城市企業佔470名。2023年製造業佔150名,服務業佔150名;香港企業佔120名,大灣區內地城市企業佔150名。

2024: *大灣區內地5個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中山)的受訪者。
2023: **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惠州和肇慶)的受訪者。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調查

 

約九成受訪企業認同香港作為綠色平台有助企業加快可持續發展

香港作為區內重要及優秀的綠色平台,現時可提供多元化的綠色服務,對此大灣區企業給予了高度評價。整體而言,約九成受訪大灣區企業認為,香港的多元化綠色可持續發展服務有助企業加快此領域的發展,比例與前次調查相約。其中,綠色應用(90%)、可持續發展路線規劃及顧問服務(89%)、綠色融資服務(89%)、綠色金融產品及服務(89%)、能源轉型方案(88%),以及綠色領域專業人才、先進技術(88%)等服務,繼續深得大灣區企業讚譽。

 

超過八成大灣區企業會增加使用香港的綠色產品和服務

在2024年調查,認為香港能有效加快受訪大灣區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受訪企業中,超過八成表示未來兩年內會考慮或增加使用香港的綠色產品和服務,顯著高於2023年調查的約七成結果。各項服務當中,以其他綠色服務(包括綠色認證、碳排放量測量等)的升幅尤其顯著,有85%企業表示未來2年會考慮或增加使用該服務。是次調查中,不少企業表示有意在2030年前達至碳中和,這相信是更多企業使用碳排放測量等其他綠色服務的原因之一。整體而言,表示「一定會」或「會」選擇各項服務的企業比例均高達或超過80%。綜合以上兩個方面,可見大灣區企業相當認可香港的綠色產品和服務,以及香港作為綠色平台的角色。

 


本文調查結果與2023年《促進區域連繫:助力大灣區探索東盟機遇》及《開拓綠色潛能:發掘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機遇》的部分數據進行比較。

原文發表於 https://hkmb.hktdc.com